早上8点半,离招聘会开场还有半小时,上海体育馆2号门外,沿着几个黄色的铁栅栏和一根黄线,近百位求职者们已排起一列长队。
老家在河南新乡的张伟排在队伍中间。他踮起脚前后张望一阵,又低头拉开挎包拉链,点了点里面叠得整整齐齐的10份简历。这时一阵冷风吹过,他把脖子往大衣里缩了缩,又伸手把领带松了松,“这东西真难受,要不是为了找工作……”排在他前面的两个年轻男子来自齐齐哈尔,正用东北话聊天:“我过年没回家,在KTV做兼职,那两天钱真好赚,一晚小费就几百块,客人还送烟。”“那你还来找工作?”“这不是想找个给缴金的稳定工作嘛,兼职还能一直做?”
上周六,在上海体育馆和上海体育场举办了春节后首场大型人才招聘会,据组织方“新发现人才市场”的工作人员介绍,这是一个“中高级人才专场”,要求应聘者起码是大专毕业或中级技工,同时要求企业招聘岗位的年薪不低于4万元。尽管有此“门槛”,但还是吸引来了275家企业和近2万名求职者,其中颇多节后返沪的外地人士。
记者现场采访发现,由于节后不少单位缺人手,拥有相关工作经验的求职者想找工作并不难,但由于外贸、航运等行业不景气等原因,求职者想通过跳槽涨工资则不太容易。
提前宣称自己“待业”了
9点,招聘会准时开场。进场一看,只见上海体育馆2楼的弧形通道两侧排满了企业招聘摊位,一张小桌前,只坐得下2名企业代表。一个个摊位,景象各不相同:熊猫机械集团、金盾集团等知名企业,里三层外三层围满了应聘者;而一些规模和知名度较小的公司主动出击,工作人员站到通道中间直吆喝,“想找什么工作?来我们这里看一下!”也有不少企业的人“淡定”地坐着等应聘者光顾。
人声鼎沸中再看求职者,大部分表情轻松,好似在逛庙会,一个个摊位看过去,有时坐下聊几句,投一份简历。
2008年大专毕业后,张伟干过1年散工、1年仓库管理和大半年低压电器设备采购,这次他的求职目标明确:找个“每月能到手3000元以上的采购员工作”,“我已经干了大半年采购,基本流程都熟了,改行的话又要从零起步,不划算。”眼下他每月工资加补贴一共2800元,工厂在嘉定,生活成本虽然低于市中心,但他不满意这个收入:“就算跟人合租,一个月开销至少也要1500元。今年过年,工厂初八开门,可我买不到初六、初七的返程火车票,初四就回来了。最好一个月能挣上5000块,这样明年过年就坐飞机回家了。不过,只要找到3000元以上的,我就跳(槽)。”
虽然有工作,但他在简历上写,已于今年1月从单位辞职,目前处于“待业”状态。“办离职要一段时间,有些企业急着用人不愿意等,我这样写等于告诉新东家,随时可以上班。”顿了顿,他帮自己辩解,“我也是跟别人学的,很多人找工作都这样写。”
1个半小时,2张面试通知单
张伟看中的第一家企业,是个冷冻食品公司,招采购助理,年薪4万。“学历和工作经验都没问题,至于‘熟悉水产品市场者优先’……用不着它给我‘优先’!”盯着墙上贴的岗位要求,张伟自言自语,似是在给自己鼓劲。随后,他上前递出一份简历。
“对不起,你是电器设备采购员,恐怕不了解我们这个市场。”企业代表看过简历,回应他。张伟显然不服气这个“对不起”,“采购都差不多的嘛,熟悉一个新市场很快的。”接连解释了几句,没用,只得悻悻离开,顺手拿回了自己的简历。“真坑人,写什么‘熟悉水产市场者优先’,直接写‘必须熟悉水产市场’不就得了?”出师不利,他有些郁闷。
过了会儿,他停在了上海迅马船机国际贸易公司的摊位前,这家公司要招5名采购助理,月薪3500至6000元。这次,企业代表似乎对张伟有些兴趣,边看简历边问了几个和采购有关的问题。双方坐着聊了5分钟,最后企业代表收下了他的简历,说:“你工作经验一般,简历我先带回去,有消息再联系你。”琢磨着这句模棱两可的话,张伟站起身,有些无奈地挠挠头说:“可能我属于‘可要可不要’的类型。”
分开人群继续往前,张伟又看中一家单位——上海金流茂业流体科技有限公司。一位面善的阿姨扫了几眼简历后说,“我们公司主要采购各类阀门,属于五金件,你熟悉的是电气设备采购,经验又浅……”事后,张伟悄悄告诉记者,他听到这一连串感觉上“有些贬损”的话,心里踏实了,“要是不行的话,早一口回绝了,说这么多反而表示有戏,是为了商量待遇时压工资。”果然,阿姨接着说,“你要是愿意,下周一到公司面试。通过面试后,以你的条件,试用期工资2700元,转正后每月3400块。”说完,撕下一张面试通知单递给他。
从9点转到10点半,张伟看了五六十家企业,其间停下来5次,送出4份简历,收到2张面试通知单。他自己感觉,面试多半能过,“这年头换工作不难,很多公司都缺人,但除非你特别有经验、有技术,各家公司开出来的待遇都差不多,想涨工资不容易。”
他说的“找工作不难”,其实有个前提:工作经验。那些初入职场的应届生,找工作就不容易了。湖州师范国贸专业大四学生小沈转了1个多小时,只送出一份简历:“和校园招聘不同,这里是面向社会的招聘,基本都要求有工作经验。”小沈说,她明白自己的处境,所以只希望“在上海找到一份月薪2500元的正规工作,别的无所谓”。
本地求职者的收入预期更合理
了解了一点求职者的心态,记者想听听招聘企业的想法。
摊位编号C-045的上海特普沃德国际物流公司,是一家有60名员工的中型私营货代企业,人力行政部经理甘桦告诉记者:“每年春节过后我们都缺人。有些人早就打算辞职,忙完年底的活儿、拿到年终奖就走了;有些人本来没打算辞职,可过年回家,亲戚朋友一议论、一比较,觉得可能干别的工作更好,节后也辞了。”初八上班至今,不到一周已有3名员工辞职,他们顿感人手不足,因此计划招聘销售员、操作员和报关员共10名,但直到上午11点,才遇到三四个“合适人选”。
“其实还有很多人也合适,但他们提出的工资要求我们负担不起。”甘桦说,刚刚接待了一个拥有5年工作经验的报关员,对方开出的条件是到手年薪6万,“很想要他,公司也愿意为人才花钱,但航运、外贸、货代行业受欧债危机影响,眼下普遍不景气,我们参考其他同行,为这个职位开出的年薪上限是到手5万,结果没谈拢。”
做招聘工作10年的甘桦说,她感觉上海本地求职者对工资的心理预期,相比外地来的求职者更贴近现实。“有部分外地人,特别是初来乍到的,大概怀抱‘淘金梦’,又看到上海生活成本比家乡高很多,就认为工资应该高。想得简单了。”
她提到,网上和媒体上的一些讯息,也让一部分人心乱了,“比如前几天电视上有个中级焊工开价月薪8000元……不少年轻人容易把网上、微博上说的一些成功求职的个例当作普遍现象,也不考虑自己的条件,造成误判,对薪酬的心理预期脱离实际。为什么求职的人总说工作难找,而企业总说招不到合适的人?我看这是一个重要原因。”